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是属北京市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设有苇子坑、清河、酒仙桥三个校区,校本部设在位于北京健翔桥东北侧的苇子坑校区。
学院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同时兼有成人高等教育、干部培训等功能。主要培养电子信息和经济管理等国民经济信息化所需的人才。
学院的全日制本专科普通高等教育始于1978年创建的北京大学第二分校。为适应新技术革命和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1985年1月,经国家计委、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已故的国家副主席王震为学院题写了校名,当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江泽民同志出席了学院更名大会,为王震同志题写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校名揭牌,并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1997年,与原电子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成人电子工业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2000年2月划归北京市管理。
建校二十一年来,学院立足于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服务,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确定教学工作在全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由单一的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成为具有电子信息、管理工程、经济管理等工经管相结合的多学科的高等院校,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学院有教职工698人,其中教师252人。学院现有各类学生4712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2628人,高职生250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1834人,并联合培养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占地面积15.8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0.6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594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74.32万元。学院现有藏书22.7万册。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学院专业方向和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连续多年,我院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的理工科本科录取线达到或超出当地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我院学生在历届普通高校数学、物理、英语及电子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了好成绩。在全国三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有二组6名学生获全国二等奖和北京市一等奖。1992年,在北京市高校非数学专业大学生甲组数学竞赛中,我院学生获一、二等奖的名额占总数一半以上。1997年,在第十四届北京市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中,我院有13名学生获奖,获奖等级及获奖人次居参赛院校之首,其中唯一的一名特等奖被我院学生获得。2000年,我院更是成绩喜人。首先是在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赛区的决赛中,荣获特等奖一名;在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非数学专业)数学竞赛中,分别荣获本科甲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两名;在第十七届大学生(非物理专业)物理竞赛中荣获乙组特等奖和一等奖各两名、二等奖六名、三等奖十二名;并获得了该届竞赛的团体一等奖。学院现有日本SONY公司设立的SONY奖学金、中国计算机世界服务公司的计算机世界奖学金、吉通通信有限公司的吉通奖学金、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的奖学金、北京耐特通信技术开发公司的耐特奖学金。迄今为止,学院的19届毕业生中已有近千人次获得过上述奖项。目前,学院总共有3571名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毕业,其中本科毕业生3438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设有多个研究、开发机构,担负着国家和电子行业的科技攻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等重大研究任务,在中文信息处理、汉字识别、图像重建和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传感技术、CAI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形成了局部优势和自己的特色。TRS全文信息管理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全面进入CERNet、ChinaNet和CASNet三个中国互联网,其四项技术国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汉字自动录入系统(OCR)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气体摆式倾角传感器为代表的多项传感技术成果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气体摆式倾角传感器等多项传感技术成果和OCR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实际,效益显著,影响较大。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先后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访问;学院还同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对口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正在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努力把学院建成"规模适度、质量较高、特色明显"的普通高等院校。